3月20日,本年度第一期教师午间沙龙在四平校区综合楼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基地举行,主题为:“如何让你的课人见人爱”。来自学校各个院系近50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经济与管理学院老师陈迅、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老师周征宇、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陈云曾分别获得第一期名课优师、第二期名课优师荣誉,他们作为特别嘉宾,和与会教师分享了如何打造人见人爱课堂的一些心得与一线教学经验。
陈云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人见人爱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对学生的需求了解。此前,陈老师曾就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做过一项调研,调查显示,好的课堂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内容讲解清晰,容易吸收理解;课堂氛围好,互动程度高;讲课内容由浅入深,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科思维的培养;认可学生的能力,在课程范围内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是学生对课堂潜在的期望。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调查显示,幽默、乐观、贴心、宽容、有亲和力的老师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而对于学生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若老师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出发,以温和、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引导,可能会事半功倍。陈老师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认为,为更好地提升课堂效果,应尽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其专业背景、个性有一定的了解;营造包容性课堂的氛围,尊重每位学生,接受个性化、多样化和异样化;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融入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例如利用课前回顾、设计一些游戏、视频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做好随访,不断加强意见反馈,精益求精。
陈迅则从“自恋、自学、自在”教师的三个状态以及“思想性、参与性、延展性”课堂的三个特性,结合自身十年教学体会谈了对人见人爱课堂的切身感受。陈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自恋,永远保持对讲台的热爱与神圣感;保持自学的劲头与能力,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利用一些真实故事和真实感受与学生保持互动;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达到教学的自在境界。此外,陈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势必有独特的思想性,与教师的个人修炼与情感境界密切相关;其次,课堂要有参与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其能够尽情表达,从而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在知识上、精神上、价值观上正确的引导;好的课堂也离不开延展性:课后留下的思考题、课下对学生的关心,这些都是对学生持续的关注,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让他们更加热爱这门课程。
周征宇则与在座各位分享了自己心目中三堂印象最深刻、甚至可以说感动的课程:一堂是上海博物馆原来的副馆长朱旭初老师讲的艺术;一堂是央美雕塑系尚晓风主任讲的雕塑;一堂是同济大学郝洛西教授讲的灯光与照明。这三位讲述的专业内容,对于地质学出身的周老师来说其实非常陌生,但却给周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总结三位的共同点,即好的老师,都是伟大的翻译家。这个翻译,不是把英文翻成中文,而是把中文翻成中文,把所有人都听不懂的中文专业术语翻译成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通俗的中文故事。周老师认为,如果能够把知识潜移默化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他们会记住这些道理一辈子。只有学生真正吸纳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才实现了做老师的职责,也是作为一名老师的骄傲。此外,周老师也提及了自己对讲课比赛的看法:竞赛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名次,而是在于帮助参赛的老师继续提高。在此,周老师也呼吁讲课竞赛表彰名次的同时能提供更多对参赛老师授课不足的回馈,请教育界权威教师讲授授课技巧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帮助老师们找到继续提升的方向和机会。
在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后,在座教师纷纷就自己课堂中的疑惑以及好的做法互相进行了探讨与分享。合理分组公平给分、课后小纸条反馈课堂内容、线下微信群征集意见、丰富的PPT呈现方式、课堂互评互动……教师们认为这些形式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从而能够让教师的努力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需求。
“努力无悔,尽心无憾”。也许人见人爱的课堂并不存在,但依旧是每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永恒的追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汲取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一定会无限接近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