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17-04-02来源: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浏览数:151

3月30日,由我校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办的“院校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活动也是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来自24所院校的80余位院校研究人员共聚同济,探讨面向未来的中国院校研究新发展。

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刘献君教授作《院校研究规范发展的路径》主旨报告,对中国院校研究的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对院校研究近十年的发展轨迹的追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院校研究事业的经验,刘献君指出,中国的院校研究事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原来院校研究的研究到现在的规范发展与无序性开始渐渐走向有序性,院校研究日趋成熟。在多方支持下,各院校研究平台相继创立,院校研究案例库以及一部分省级院校研究会和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也竞相开办。多年的实践中,院校研究已经初步形成自身“特色”逐渐走向理论化与规范化,成为了连接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刘献君进一步提出中国院校研究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关注并思考的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服务领导决策与服务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决策支持的科学水平;二是如何处理数据分析与质性分析研究的关系,提高院校研究人员的素质;三是如何处理好国际化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四是如何处理机构的行政性与研究的专业化的关系,使得院校研究从无序走向有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雷洪德主持了“中国院校研究的困境与突破”主题研讨。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蔡三发认为中国大陆院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政策指导与政策支持上实现突破。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玲认为现阶段下我国院校研究存在很多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相关的院校研究机构体现出分散的特点,尚未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力量难以集中而且整体处于被动的状态。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处长处长杨颉认为,真正阻碍院校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在于定位问题,院校研究机构的工作不应该仅仅只面对校领导,应该将服务对象扩大至学院以及其他机关,培养一种主动服务意识。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认为院校研究和高教理论研究是可以充分融合的,扎根本土做好院校研究,从中就能凝练最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实现咨询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双向促进。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雁主持了“中国院校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研讨。南开大学战略发展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宋金宁认为,如果缺乏专业性的追求,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实行轮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倦怠,促进职业发展。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院校研究需要主动去对接学校需求。院校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对这一职业保持新鲜感。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戴勇认为院校研究人员的文本撰写能力十分重要,要有一种“使徒情结”,把自身兴趣融入学校发展之中,拥有一种使命感。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认为,院校研究人员需要对学校本身有着较深的了解;其次是要对国家或者是省、市的政策有所了解,要能够从政策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想象力对于合格的院校研究人员也是必不可缺的。

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新形势下,院校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更好地助力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创建。进一步推进院校研究,积极探索院校研究发展新路径,努力实现院校研究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将成为促进高校决策科学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