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黄琦、葛步军课题组发现调控结直肠癌的全新微小RNA

发布时间:2017-05-02来源:附属同济医院浏览数:113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癌症,患癌相关死亡率居第四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是四大结直肠癌治疗的四大杀手锏,近年来,靶向治疗发展尤其迅速,但是由于我们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还知之甚少,所以治疗靶点还很有限。微小RNA(miRNA)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和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显示miRNA调控目的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miRNA有望为结直肠癌患者制定更详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而以miRNA为靶点进行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黄琦、葛步军课题组基于临床手术获取的结直肠癌标本,对微小RNA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肿瘤相关微小RNA—miR-4260。该项实验研究从临床结直肠癌样本入手,首先发现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miR-4260表达量较对应的癌旁组织显著升高,基于此,从体外细胞实验以及体内动物实验水平进行了功能及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证明减少miR-4260的表达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而后进一步明确了它的靶基因SMAD4和MCC,并且在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中通过抑制miR-4260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该研究成果“Therapeutic Inhibition of miR-4260 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via Targeting MCC and SMAD4”,于近期发表于国际核心学术期刊Theranostics(IF=8.864)。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miR-4260的功能与调控机制,发现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miR-4260—SMAD4/MCC轴,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据悉,黄琦、葛步军主任的团队长期致力于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治疗,根据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多项临床研究,近年来在Surgery、Medicine、Hernia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除此以外,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中也投入大量精力,建立了胃癌及结直肠癌的临床标本库,并首先用于非编码RNA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也将继续探索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