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的道路其实并没有这么拥挤,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走得更远呢?答案是执着、坚持,做纯粹的事业。90后美女导演陆微就是这样秉持初心,努力追求梦想的。
演讲人简介
陆微
2009-2013年就读于
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制作)专业
90后新锐导演
各位亲爱的校友们,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陆微,同济大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毕业,研究生保送到了复旦大学心理学专业。今天很荣幸受到同济青年论坛的邀请,来到这里为各位分享一些我的故事和观点。我在2013年,也就是大四的时候开始创业,创立了我爱女导演工作室。自此,我成为了一名导演加新女性领域的创业者,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筑梦入世,逍遥物外,如何秉持初心?》
01 执着,做纯粹的事业
首先,我想讲一讲我是怎么执着去做自己认为比较纯粹的事业。首先介绍一下我作为一名斜杠青年,身上有许多标签。第一当然是导演,作为一名导演,我是电视剧《爱情公寓3》的副导演,张艺谋电影《长城》的副导演。从2016年开始,我自己导演了两部作品,接下来也会给大家详细介绍。第一部作品叫《天使派我来爱你》,是一部爱情喜剧类型的网络电影,去年7月份在爱奇艺上线;第二部是《我爱女导演》,是一部悬疑荒诞的类型片,入围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
因为我的个人爱好,非常喜欢足球,从小我就喜欢看足球。2012年乌克兰欧洲杯,我一个人去现场看了欧洲杯比赛,也在那个时候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网红“舍瓦女孩”。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我在优酷体育担任了足球解说员;注意,是解说员,不是报幕员。
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我之前有提到我是新女性领域创业者,我自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非常关注在这个领域我们女性所受到的社会地位。所以在2015年的时候,我创业做了一个自媒体平台叫“不良教育”,我们的主旨是治疗得了直男癌的女性。这个主旨很有意思,大家经常觉得直男癌是男人得的病,其实不是,有一半的患者是女性。很多女性会觉得“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或者说觉得所有的物质应该由男性去提供,但是自己又要求许多的权利。
我拥有心理学研究背景,前不久我做了自己的第一门课程,叫做《心理学-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从自信和自尊两个维度对人进行分类,也就是高自尊高自信、低自尊高自信用高低去进行四个分类,这是一门偏商业类的课程。今年9月份在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首次为学员进行了线下演讲,线上课程也即将上线。
另外还有,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也将影视文化和金融相结合,发起了文化产业基金。
02 坚持,做热爱的事业
刚刚讲的是,我一直执着、做纯粹的事业。刚刚讲同济大学电影学院是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办成立的,我们电影制作专业是系主任吴晓庆老师,沿用的是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邀请到上影厂一线工作的许多前辈老师来进行授课。很多朋友听到这个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同济还有艺术专业?同济不是工科学校吗?我相信各位同济校友在校的时候肯定有去过南校区看我们的话剧演出,尤其是更多的同济学子在校的时候肯定享受过因为电影学院带来的如云的帅哥美女的福利。
对于我个人而言,从学习到工作的经历,我不得不承认,同济大学电影学院由于历史有限,在影视圈的人脉资源处于劣势;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深刻的优势。第一,我的思维不会被本专业局限,我不是生活在小小的艺术圈子里;第二,我的好友圈是来自于各行各业非常优秀的精英,他们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帮助;第三,我们对于社会和世界的探索,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镜头的、研究画面的,专业工艺只是基础,我们应该对未来和社会有更多的责任感和探索。由于我们学院的历史有限,还没有涌现出很多知名的演艺圈人士,但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拼搏的动力之一,希望用我们的作品和成就,让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对于我的价值观而言,我很少去评判什么是赛道、什么是风口,很少从很功利的角度去选择我的专业。我打破了传统观念里“干一行爱一行”的理智,而选择了“爱一行干一行”的情感,如果你能理解我,你会发现,做了这么多截然不同的工作不是因为我不专注,而是因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发自于我的初心,我真正喜爱的事物,我就会去尝试。
我希望自己是用电影去造梦,同时保持自我独立在俗世之外,在每一个路口、每一个选择都问问自己:有没有秉持初心。如果说执着、做纯粹的事业只是开始,那么坚持、做热爱的事业才是在路上。
回到我讲的影视文化行业这个主题,影视文化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说白一点叫“名利双收”,因为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具有社会传播性。可能你拍的片子,你自己觉得无所谓,但是某一个观众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看了,受到了启发而改变了他的人生。因此这个行业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你一个小小的启发就会对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做的“不良教育”是讲新女性主义的,同样在影视层面,我们团队原创的IP也是以新女性为主题。大家可能会问新女性主题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电影类型偏女性、故事内容是描述女性生活的,还是审美是以女性的审美感官为出发点的?都不是,新女性的概念,其实是互联网的概念,采取的是细分受众、细分人群。也就是说,我们为广大的女性,尤其是女学生、女白领这类成长阶段的女性,在她们对社会的探索和认知的成长过程中,去提供更好的内容。这是我们对于新女性领域的影视创作的理解,针对细分人群去做内容,延伸到产业,在这样漂亮合理的镣铐之下,跳舞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因为影视消费品是非物质的,是精神类的陪伴,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元化的展现。
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天使派我来爱你》,它是我在2016年2月份的时候拍摄的。这是一部爱情喜剧,它的剧情讲的是女追男。在座的有男士、也有女士,如果一个男生想追一个女生,你现在打开百度“泡妞的若干种办法”或者是“什么星座的女生该怎么追”,我相信你能搜索出无数的教你怎么去追求女生的办法;但是如果反过来问:“我是一个女生,我有一个心宜的男神该怎么办?”这方面的方法论却寥寥无几。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难道我作为一个女生就不能主动去喜欢一个男生吗?或者说,大家真的觉得女追男是隔层纱吗?这方面,我觉得女追男隔的山比男追女还要厚,因为女孩子在死缠烂打这个层面上是弱于男性的。但是从需求角度我们又返回到我刚刚所讲,我们是针对细分人群去做内容,这个需求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
所以我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什么?有一个月老,他的梦想是让世界上所有的单身狗都充满爱。他有一个机器,是为所有单身人群去制造一个他认为的完美女朋友,然后这个女孩会来到地球,用教授给她灌输在体内的各种智能的方式去追求这个男生。所以我们打破了过往影视剧霸道总裁偏偏要爱上我的套路,而展现了一个女神主动追爱的场面。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你可以简单地认为这就是一部爱情喜剧;但如果把它作为新女性电影的门类,毫无疑问,我们是代表了当代女性的诉求。
第二部电影是《我爱女导演》,大家一开始看到可能以为是个言情剧,很多人还问是不是和我自己有什么关系,当然没有关系。为什么呢?这部电影其实是女性复仇类电影。女性复仇在大家对电影的认知里,尤其是国产电影里是很少见的。国产电影的复仇片基本上都是以绝对的男性作为主角,即使有几个大妞角色,比如说余男和张雨绮,都是作为很被动的角色出现。但是在国外,经典电影有很多都是以女性复仇作为主题。
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有一个电影世界,有一个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平行世界,演员可以在导演的操控之下在其中穿梭。这概念一开始来源于我们每次看电影的时候会幻想,电影屏幕后面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会不会存在两个平行世界?电影的女主角是一个女导演,男主角是一个男演员,他们俩原来是一对情侣;但是因为这个男演员靠他的女朋友的作品成名,产生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入戏太深的演员,和戏里合作的女演员发生了暧昧,所以女主角由于男友的不忠,设计让她的男朋友掉入了曾经演过的电影里开始冒险。这才是一部真正的大女主电影,可能大量的戏份都是展示这位男演员如何去逃脱他曾经演过的电影,他需要去往一个新的空间;但是电影的动力和初衷是这个女导演把自己曾经拍过的电影设置成一个迷局,让她的男朋友陷进去开始冒险。这也是我们一个比较新鲜的尝试。接下来给大家播放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也是一些精彩画面的集锦。
03 探索,做更好的事业
我一直坚信我所从事的行业是具有社会传播价值的,因此我们的三观是否正确、是否有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的内容是展现多元女性的多元生活的,如果我们的主义是展示而不是说教的,如果我们是积极引领而不是消极迎合的,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自己是创作内容、是在创造价值。
可能很多人说热爱又怎么样呢?我可能完不成目标。或者说坚持又怎么样呢?成功只有1%的概率,拼了命也只是在扩大分母。没错,但是我想说,一个人的失败体验,并不是只有你独有,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有幸体会过很多次,那么成功的界限在哪里呢?我觉得在坚持、做热爱的事业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探索、去做更好的事业。
在这里,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失败的体验。我刚刚讲的女追男的爱情喜剧《天使派我来爱你》,那是我的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当时我很年轻,我很感激有投资人愿意去支持一个年轻人的第一部作品,但是开机前一天,他和我说要换女主角。当时我肯定不乐意,我不乐意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是特别特别执拗的导演,而是开机前一天更换女主角是对项目的伤害。比如说买的衣服尺寸不是特别合身或者说台词背得不是很熟。我就不答应,和我的投资人吵架;他也并不是不专业,他是个很专业的投资人,做过很多大型电视剧。最后吵了一下午,他撂下一句话:作为一个导演,半路换演员这件事情你一定要习惯;毕竟半路换导演也是经常的事。我当时听了,默默点点头,就去拍了。
大家可能有一些固有印象,导演可以怎么样主动,演员是被动的,其实真的不是。在一个项目里,电影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做对,再加上命运中注定的运气,电影才可以成功。真的不是说一部电影编剧厉害就成功了,或者说导演厉害就成功了,或者有一个大牌演员演就成功了,其实都不是。
在这些年,从2011年我去《爱情公寓》实习做副导演开始,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从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尝试将金融跟文化产业融合去发起文化产业基金,也是出于这个初衷。很多人又会问,明明是一个导演,怎么又跨行去搞金融?如果我们的基金是投资互联网的、投资实业的、投资消费品的,那可以叫转行;但是我们的基金是为了文化产业去赋能,为了让文化产业更好的飞翔。所以我认为,这不叫行业的转变,这叫行业的深化。这也是我做了这么多工作中我认为这样可以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中更大限度地掌握主动权,把内容本身做得更好。
这个痛点来源于我作为导演、作为一名项目方,曾经无数次面对过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但是我发现80%的所谓的投资人根本不了解我们行业。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行业有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电影的主观性。一部电影出来了,我觉得好看,你觉得不好看,我们都不能证明这部电影好不好看,同时谁也不知道明天的票房有多少。只有真正沉淀在这个行业的、在一线工作过很久的从业人员,才能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只面对冰冷的数据和模型,才能甄选出更好的项目。金融是一种工具,帮助的是产业赋能;而跨界一定要做到1+1>2,帮助文化产业腾飞。
过去我作为一名很单纯的导演,我把我100%的精力都放在了内容创作本身。现在我发现,我对待电影就像一位母亲对待孩子,每一个女人都可以怀孕、都可以生出一个孩子,但是每一个女人都能做一个好妈妈吗?我希望我的项目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为他准备好的环境、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教导他去看更好的世界,我才有胆量说,我希望去生出这个孩子。同样对于影视行业而言、我的专业而言,我也希望能站在产业的高度上去进行深化。
在这里,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王小波的话:
“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21岁生日的时候,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
我认为21岁是一个青年很关键的标志点。在座的各位领导、校友、亲友,都有经历过从21岁这个饱含憧憬又充满忧愁的青年时代走到现在。这段话也很奇特,一开始让你听着觉得很丧,但是又仿佛你在问自己:如果生活不断地打压你,你回报它的是什么呢?是它不断地打压你,你不断地成长反弹吗?是不是大风越狠,我心越荡?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21岁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我21岁的时候在同济大学读大三,因为我很喜欢足球,那一年我自己一个人飞到了乌克兰看欧洲杯。我最喜欢的球星是舍甫琴科,那是他退役前的谢幕比赛。我始终记得那场比赛是瑞典队打乌克兰队,瑞典队一开始1:0领先,后来乌克兰队靠着舍甫琴科的两个进球,最后反败为胜。当时我泪眼滂沱地看完了整场比赛,赛后我对所有来采访的媒体厚颜无耻地说,我觉得他的那两个球是为我而进的。
从2013年同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5年过去了,这5年里我变成更加成熟、强大,更重要的是我变得更加地坚韧。人生成功的道路并没有这么拥挤,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条马拉松路上,绝大多数人的拼搏只能坚持半程,为什么我们能跑得更远呢?仅仅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跑,一直在跑,我愿意一直这样跑下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