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大学生会去关注乡土文化领域?郭姿鹬和她的美丽乡愁团队通过创新的公益创业尝试,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同济青年的家国情怀,用教育唤醒乡土,乡愁寻根中国。
演讲人简介
郭姿鹬
就读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美丽乡愁乡土文化服务中心联合发起人
大家好!我是同济大学电信学院的在读研究生郭姿鹬。今天很荣幸来到青年论坛,与大家分享我们一群同济大学生坚持做了5年的事情。
简单来说呢,就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叫做美丽乡愁的公益团队进行公益创业,希望能够引导更多当地人去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然后自发地进行一些保护建设家乡的活动,促进村落的内生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也许会有一些人感到好奇,为什么我们这么一群大学生会关注到这个领域?这好像离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都有一些远。又为什么是我们这么一群外地人去引导和帮助当地人去建设家乡?
乡土文化原有的代际传递链条在削弱
我们的故事起源于古村的一位老人。这里是云南省大理州云云龙县千年白族村诺邓,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诺邓火腿的才火了起来。2013年,我们第一次到诺邓进行短期支教。有一天在村内走访时,我们遇到了这位老人,他叫李文茂,80多岁的他依旧每天坚持坐在家门口,向来往的路人讲述诺邓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我们听到这些非常的惊喜,原来远方大山的小村里有还这么丰富的文化。可是,当我们把这些和课堂上的孩子们分享时,却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家乡真的是一无所知。当志愿者问到,你会唱家乡的白族调吗,全班25个孩子没有一个人举手。那一刻,我们似乎理解了老人所说的“我不讲,就再没有人知道了”。
在中国诺邓这样的村子是个案吗?怀着这样的忧虑和疑问,我们对30个古村落进行了调研,可是一张张不及格的乡土测评问卷告诉我们: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乡土文化原有的代际传递链条,因为青壮年的外出打工而被削弱,留守的老人们痛心于文化技艺的失传,当地的孩子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家乡。面对现状我们感到非常痛心,虽然当时我们都只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觉得力量有限,但是心中就是有那么一团火,一种责任感告诉我们,如果不去做点什么,我们一定会后悔的。于是,我们开展了乡土文化主题的夏令营,带着孩子们学历史化建筑,最后的乡土知识测评结果显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大大增加。
乡土教育可以承担起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
乡土教育可以承担起乡土文化传承的重任,但是它的开展情况确是不容乐观。在我们走访调研的30个村落,没有一个地方开设了乡土课,但与此相对应却是大量的需求:近八成受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表示,他们是需要乡土课的,但是教材的缺乏和没有人力的支持,是目前最大的困难。于是为了助力乡土教育,我们正式成立了美丽乡愁公益团队。怀着满腔的热情,大家决定从我们的初心诺邓村开始,编写乡土教材。一开始我们团队的人来自各个专业,有学管理的、学设计的、学法学的,还有我学计算机的,对于编乡土教材这件事情,我们都是门外汉看,缺乏经验,没有专业知识,我们能做的只有拼命学习,翻遍了图书馆为数不多的相关资料,也学习分析了市面上所有的乡土教材。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晚上做完自己的作业,要去赶教材的进度。当周围我们的同龄人都在被认可为正确的领域取得了成绩,我们却只能咬着牙顶着那些不务正业的质疑继续前行。好不容易有了初稿了,但我们真的不确定这能不能行。于是我们发送了数不清的请教邮件,但是却很少有回音,我们也试着走出象牙塔去寻求合作,就直接面对了那种“你是谁,我为什么和你合作”的社会现实。
但这个时候,我们也非常幸运地了解和接触到了学校的创业谷平台,我们开始去接触创新创业,开始去知道商业模式和市场的力量。虽然刚开始在一些比赛和路演中,我们也会被质疑到,沿着回学校的十号线默默流泪,但每一次每个让我们那些哑口无语的问题,都推动着我们快速的思考和进步。终于,在2016年,美丽乡愁项目从创业谷孵化出谷,我们的《诺邓乡土文化读本》也在学校的支持下出版,团队也取得了非常多创业和实践的奖项。但我们并未就此止步,为了使教材真正落地到孩子们当中发挥效用,2017年寒假我们又第三次去到了诺邓。当时我们的准备工作撞上了春节,有的小伙伴都回到老家了,还要翻越两座山去寻找信号,参加团队会议。但是当我们来到诺邓,带着孩子们当小导游去为路人引路,介绍,他们从一开始的自卑羞涩,变得能够自信地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在古村辩论会上,当谈到古建保护的问题时,他们喊着“只要我有一口气,我都要保护家乡”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觉得热泪盈眶,觉得多年的付出和努力终于为这个村子带来了改变。
教育唤醒乡土,乡愁寻根中国
那颗种子开始发芽,在一次次的实践当中,除了在诺邓,我们还在云南的祥云翁丁,浙江的桐庐径山,上海的苏州河朱家⻆等地开展了乡土研学活动,在一次次的深度实践中,我们也总结出了美丽乡愁的教育理念,我们想要引导孩子们,让他们自动的去建立自己与家乡的链接。
现在的乡村环境改变很大,他们其实缺的不是硬件设施和资源,而现在的公益也变得更加的多元,不仅仅是单纯的付出与给予,我们要寻求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去促进当地的内生发展,这就需要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觉。
于是2018年我们带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产品再次来到诺邓,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9天时间内,我们通过教育对孩子们赋能,让他们自己举行了一场乡土文化展览。其实从一开始,这群古村的孩子们连展览是什么他们都还不知道,可是渐渐地他们会自发的去有一些行动,他们会去找广场舞的阿姨去商量场地去借音响,他们会因为整个展览的进度变得慢了,他们觉得展览做不好了,外地人会不喜欢诺邓而急得哭了起来,还有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班上非常内向的,平常不怎么说话的孩子,展览那天他默默走了很远的山路,从家里背来了几把椅子和草帽,因为他说:我觉得可能观众会需要这些,我想让他们对诺邓有一个好的印象。
而诺邓洞经古乐传统音乐队的老人,他们都七八十岁了,但他们在孩子们的邀请下,还是来支持我们的活动,向他们的乡亲们,还有很多的游客来展示诺邓的传统音乐。我们通过孩子激活了一个家庭,活化了整个村落,然他们从有那种内驱力自发地想向更多人去展示他们的家乡。而同时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外联和宣传工作,想要为村庄引入资源,于是有很多的外地游客看到,通过我们的网上平台,了解到了这个活动,来到这里。有教育集团和基金会前来捐赠,共青团云龙县委在当地设立了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希望孩子们能够持续的开展这样的活动。最终展览吸引到了915人的全场参与和近五万人的线上支持。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们在想,乡土文化只在乡村吗?其实不仅在乡村,我们的城市也有乡愁。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海上水文化的公众教育。而我们在这个寒假也发起了一个计划,邀请了百名大学生对家乡的水文化进行调研,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大江大河,还是曾经让你感到宁静的小溪小流,他们其实都有文化,在座的诸位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公众号小程序,上传你们关于水关于自己家乡的记忆。让乡土文化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我们要号召更多的社会化的力量来参与,来留住我们文化的根脉。
发起全新的“乡⼟唤醒计划” 汇聚社会力量
经过几年实践,我们进行了一个创新,将我们的一些产品模型化和推广化,发起了最新的“乡土唤醒计划”。田野拾萃计划,我们通过田野拾萃工具包,为更多的大学生调研团队去进行赋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梳理乡土文化,从而我们也能够建立一个乡土文化的资料库,目前我们已经为60多个古村建立了文化档案。
乡土唤醒工具盒是通过模块化的工具,运用美丽乡愁辐射式教学理念,将乡土文化进行拆解,这大大降低了乡土教育的门槛,能够让更多人加入到乡土事业的教育中来。而我们的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保留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教育特色,能够通过编写教材,开展城乡共学营,去挖掘我们乡土文化的个性价值。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真正想做的是通过行动为更多的当地人、为孩子们去赋能,真正的唤醒他们的文化意识,让一个个留守的古村老人得到陪伴,让我们的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传播,也让一个个你我这样的城市人,能够通过社会创新,真正的去参与到乡土文化共创的行动中来,无论城市与乡村,我们共同留住乡愁,用教育唤醒乡愁,乡愁寻根中国,谢谢大家。